用戶訪談的入門體驗UX工作坊-心得分享

BOBO Zhan
7 min readJun 17, 2020

--

Image by Stories on Freepik.com

這次參與了由Soking舉辦的小型工作坊,相信對用戶研究與產品設計有興趣的人應該對這名字不陌生,他是獸群之心的創辦人,同時也在Medium裡面寫過非常多優質的UX設計文章,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前輩

為什麼想參加這次的活動?

在工作上曾經有過2–3次用戶訪談的經驗,但對於用戶訪談幾乎沒什麼方向的我,在訪談過程中不盡理想。當時是與實際有用過公司產品的TA分別進行30分鐘左右的訪談,在正式訪談前先列出大綱以及半結構式問題,但是過程中一度場面乾掉,或是對方的回應不如我所預期。當時就想過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是我問問題的方式,抑或是找的TA錯誤,還是問的內容他們不能理解?

剛好看到了Soking有釋出這樣的工作坊,於是我二話不說就報名了👻

班級為小班制,大約9–12人,能有效地學習並沈浸教學內容,透過學員之間的交流彼此交換了不少對訪談的看法,而且Soking非常有耐心的回答每個學生的問題。我也慶幸自己有參加這次的活動,真的獲益良多。Soking也大方的邀請學生們回去可以分享這次的活動經歷,趁記憶猶新的時候來分享活動成果:

那麼,該如何進行用戶訪談呢?等等…在那之前你需要了解另一件事:

確定研究目的與用戶分群

再進行訪談前,先了解你為何要做這項研究

通常進行會進行用戶訪談是為了解需求背後的真相

需求的起源是源自於使用者在做某些行為時因現實與期待不符而造成的心理落差,他們會試著尋找某些工具或方法來幫助他們達成目標。

用戶分群是因為同樣的產品,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情境下,會進行不一樣的任務。在不分群的情況下進行研究會讓方向發散,畢竟每個人的行為與價值觀都不同,請根據研究目的來確認確認受訪者的篩選方向

不同的使用者,經由訪談下的脈絡曲線的發展也會不太相同,但又能找到相似之處

有點像是打野時,根據戰略走不同路線,但最終還是會回到同樣的方向。有趣的是,在訪談中搜集到的資訊,也不能確定是不是能夠運用的,就像是玩遊戲時撿到的裝備也有可能是…你懂的

Soking在介紹完基本的訪談概念後,來到實際演練的暖身活動:

鑰匙訪談練習

2人一組,一人取出鑰匙扮演受訪者,另一人擔任訪談人員,訪談員運用半結構式的引導受訪者說出鑰匙與他之間的關係,進而了解生活方式、家庭結構、興趣嗜好…等

基本的訪談程序:

  1. 簡單自我介紹和打招呼
  2. 請他簡單的介紹自己
  3. 用一兩句話關心受訪者今天的狀態
  4. 說明訪談目的,並提醒對方放輕鬆,當作日常生活聊天
  5. 開始進行訪談,過程使用釣魚法並使用開放性的句子讓受訪者說出鑰匙與自己的關係

作為訪談員,我必須使用開放性的問句來引導,盡量讓受訪者自發性的說出接下來的對話。短短的3分鐘我有一度不知道要講什麼,還好對方有自己找話題,如果實際發生在正式訪談時,能想像那場面會有多乾囧…

暖身活動結束後,接下來是實際的演練,這次的主題是美食外送,訪談目標對象並透過使用者需求來設計APP

設計美食外送APP訪談與卡片分類法

活動一開始3人一組,brainstorming激盪出使用美食APP可能遇到的「情境」、「行為」、「痛點」等等,利用便條紙寫出可能會發生的項目,每人寫完後試著歸納與分類相同的類型。比如:「下雨天不想出門」跟「懶得出去買」同樣是「情境」,於是被分類到同樣的類別。

接下來嘗試將分類不同的類別拆解成之後要訪談的項目,並想出對應的問題來抽絲剝繭出受訪者的樣貌。2人負責訪談,1人為受訪員。主要會為圍繞在價值觀、客觀行為、內在動機、與衍生出的行動,來搜集受訪者的認知。

我們總共花了30分鐘的時間來進行2 on 1的訪談(實際上1 on 1,另一人為記錄員會是比較好的方式)訪談結束後,把訪談的結果轉化為利用「當…(的時候),會…(怎麼做)」的句子,再把這些句子寫在便利貼上,跟其他不同團隊的人把自己認為相同類別的便利貼排成同一組

最有趣的是在分類的時候,過程中團隊的人都不能說話,靠自己的想法來排列,別人如果認為你排的不像是同一組的,也可以把你的便利貼改貼在他認為的組別裡。(目的是在不發出聲音影響其他人判斷的狀況下,讓整體團隊知道你的心理架構與脈絡)

不發一語的變動便利貼順序…有種莫名的喜感

接著我們利用不同顏色的便利貼,分別給予該組別的標籤與情緒感受。像是其中一組:「當等餐點,會玩電動」,我們認為此時的標籤是「等待」,且用戶會反映出「無聊」的心情,就在這組別上面貼一張「等待」與「無聊」的便利貼

最後產生出來的卡片分類

最下面黃色系列的便利貼就會是「事實」,第二層藍色是「行為任務」,第一層藍色為「動機」,而動機往往會影響到商業模式中執行的proirity排序。藉由品牌本身的定位與策略,我們會決定哪個動機會是最優先的考量。如果品牌的第一順位是想讓使用者感到「爽」,那麼在「爽」的組別下的卡片分類就會是最優先的執行順序。

通常卡片分類法使用時機點會是建構網站的資訊架構,可參考:

當團隊無法邀請使用者實際來協助卡片分類時,研究員就可以透過使用者訪談來搜集用戶的想法,再將這些想法建構成一系列的便條貼,協助團隊來進行卡片分類。

心得感想

剛好我訪談員跟受訪者的身份都有體驗到,在我擔任訪談員時,會想辦法讓過程很順利,但一直這麼想反而會突然腦袋空白。不過有了這次的學習經驗,相信未來在進行訪談時能比原先更清楚流程,進而引導受訪員說出心中更深的想法。畢竟不是每個訪談員真實的個性都是非常健談的,重點是要理解使用者當下的心情與反應來挖掘出可能的洞見,而不是照著問題問…

而切換成受訪者時,我才能真正體會當與訪談員進行對話時,受訪者的感受與心境。以受訪者的角度來看,看訪談員如何想辦法讓我講出他們想要的內容很有趣(笑)。有一組的受訪員比較沈默一點,回答問題所衍生的內容較少。這時那組的訪談員就講了很多的「預設性」與「封閉式」的問句,不過反而造成受訪者更簡短的回答,無法被引導進而說真正的想法。

最後再感謝一次Soking能舉行這麼優質的工作坊,對使用者訪談有興趣或是有疑惑的同行們,也可以來參加看看,相信你一定會跟我一樣收穫滿滿!

謝謝閱讀到最後的你們

喜歡我的文章,可以幫我拍拍手!

--

--

BOBO Zhan

從完全不了解設計到可獨立作業的 UXUI 設計師,現職 @Bito,有空的時候會來 Medium 分享知識和經驗。聯絡我>>Email : designerzbobo@gmail.com / Facebook : Bannerfit / Instagram:uxui.bobo